捡枝为枪,化叶为剑,印尼人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gk0326
08月17日 21:53 0 25513

   当“从来是第一”的柯杰面对人工智能流下绝望泪水的一刻起,想像力与创造力成为人类优越于机器的仅存颜面。

   大家公认,羽坛中印尼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为丰富。陶菲克、亨德拉是杰出代表,虽已退役或退守二线也仍被球迷念念不忘。羽毛球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其实就是“出其不意”,带给球迷的感受是“惊喜”。

当陶菲克后场反手跳杀时,当亨德拉面对柳延星封网仍连续勾对角时,球迷的欢呼声绝不是因为他们赢了,而是吃惊。“刚才是怎么打得? 最好让我再看一遍!”。

球迷们观看到超出预期的技术,欣赏到超出理解的打法,享受到羽球运动中的美感,怎能不惊喜”!如果没有这些,羽毛球比赛似乎就像一对老夫妻的家庭生活:按部就班、单调乏味。多数比赛比得不过是谁的能力更强罢了。

   为什么印尼球员的想像力创造力更强呢?亨德拉说:中国队员的训练很刻苦,就是有点单调;印尼功勋教练彭伟信则“不很理解韩国运动员为何对力量如此追求”;陶菲克也说“在印尼他们几乎不进行力量训练,因为会让身体变笨”。过分的能力要求和训练的单调,是不是扼杀了想象力呢?

   中韩运动员的武器库里似乎全是 “常规武器”,能取得好成绩是因为比别人打得更稳、更准、更狠,这就对力量训练和同一动作反复训练提出很高要求。

而印尼运动员由于身体条件所限,传统上更看重落点与节奏的变化。有了“落点与节奏”这把“天魔琴”,印尼人便能“四两拨千斤”,做到挥洒自如了。当中韩的“一根筋”遇上印尼的“天魔琴”,同等水平下难免捉襟见肘,这也是为什么龙星很难打赢亨山的原因。

在印尼人疯狂追求“变化”的过程中,“出其不意”成为有效的手段,想象力与创造力成为他们最有力的武器。而能力,则不太需要想像力和创造力,似乎只需要天赋和苦练。

  这样说来,对能力的过分诉求是问题的根源吗?我觉得不是,是心态。

  听说咱们培养专业队员时,不许养成反手击球的习惯,否则要挨打挨骂,我想原因无非是不如正手击球主动。

印尼运动员的很多击球动作则像是在杂耍。林丹说,开始学球时是很快乐的,后来为了夺冠军就不快乐了。也就是说,我们培养运动员的目标是“赢”,其捷径必然是“冠军流水线”教学,队员成为了标准化产品,千人一面。

而印尼则将“国球”视为一种生活娱乐方式,“玩”的心态更重一些。从“玩”的大众里选拔出优秀人才加以培养,当然不缺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印尼总是会有风格迥异的羽球天才,就像巴西足球总会产生大罗、小罗、内马尔。

愿羽毛球回归羽毛球,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快乐。

点赞
这些小伙伴都在分享
快来分享吧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