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工厂、四结、张人,四代穿线法断代的重新思考,让我感觉意外。

天堂有羽V
02月15日 14:42 0 55572

这样一整体横向对比,希望能让大家对穿线法有个更全面的了解。

一代,没有穿线机,纯手工穿线,靠皮滚子卷线产生拉力,然后飞夹固线,能装个拍框保护器都已经算是不小的进步,种种硬件上的限制,球拍能穿个二十来磅就已经很不错了;

二代,终于有穿线机了,但是穿起线来大家也都还不讲究,以致于大家拜的师傅都是工厂负责穿线的员工,学习工厂那种偷工减料的穿线法,只追求省时,不追求质量,但在那个年代,什么叫质量,怎样才叫穿得好,大家也都没谱,所以速度为王;

三代,YY等大公司开始深入内地市场,此时国内整体穿线水平仍然不高,使用二代工厂法穿线的地方俯拾皆是,这种粗放的穿线方法让品牌商十分头痛,因为品牌球拍的消费者都偏向追求高磅,工厂法穿线,低磅无所谓,高磅有风险,轻则影响手感,重则穿裂球拍。

所以YY公司率先通过发放说明书,并以工厂穿线法不给质保的规则,倒逼消费者去找更专业的穿线地点,促使穿线师改变工厂法的穿线习惯,关键字说的“门槛”,指的就是这一点,我曾写过《穿线的底线》,文章里面提到的第一点就是“(竖线)从中开始”,这是穿线技术标准与否的重要标志,除此之处,YY还用竖线最后一步需来回跳线,表面上是为了方便打结,实质上就是为了设置门槛,增加你竖线从侧面起始单拉的难度,从而转向中间起始双拉的标准手法;

3.5代,胜利因需来回跳线,中圳因增加了两个结,做不到极简,进不了四代穿线的行列,但又已经不同于为了设置门槛而诞生的三代,所以列为3.5代。有些穿线师甚至认为胜利的穿法兼得二结与四结的所有缺点,这个评价我仅部分赞同,或者说,为了追求框边线床的完美,为了保护球拍的拍腰,而宁愿放弃极简的追求吧。而中圳的口碑则不同于胜利,出奇的好,因为完全是带着四代极简的思维,来设计一种面向四结要求的穿法,虽然现在YY再也没有说二结不给质保,但是仍然有不少人为了谨慎,仍然坚持着四结,中圳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在我看来,没有之一。

四代,职业的穿线师培训与认证机构开始进入国内,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就有日本的张人培训,张人穿线表面上只是省了两个打结的时间,这点倒还称不上极简,但是把为了打这两个结的来回跳线的工夫也给省了,框外走线自此变得非常简洁,不堵孔了,也省线了,又省时间,功德无量,极简发展到张人中的SZ法的时候达到极致,这也是我近几年来用得最多的穿线法,SZ法帮我实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高效穿线,在不降低穿线质量的前提下,穿进了每把15分钟的时间大关,再搭配大盘线实现的拍线最省化,终于在租金等刚性或者隐性的成本年年涨的情况下,穿线的收费保持了四五年不涨。

我同意“手法第一,穿法第二”的说法,既然穿法的重要性没那么高,所以所极简越好,省两个结,其中一个还是很麻烦的起始结,省两次跳线,只穿几十支球拍看不出太大区别,但是要是积累成一万把呢,那个省下来的时间就不得了了。

杨伦(国内著名穿线师):在我看来,****的张人法也并非完美,这种方式对人的手法要求极高,控制形变如果做不到位,也很容易像工厂法那样造成球拍内伤,换句话说,如果你对架拍还没拿捏准那个适合的松紧度,做到即紧又松,手法技术里面还没有”竖线按压“”横线推理”的“人机配合保磅”的概念的话,你对球拍的内部构造,框体硬度分布还心里没谱的话,张人法就要谨用一点,三代与3.5代虽然做不到极简,但是相对安全,会更适合你进阶时候用。

话说回来,我不是黑张人法,相反,就各方面的统筹规划,手法和技巧的搭配,走线的安全性等要素而言,目前仍然没有任何穿线方式可以同老式张人/张人基本法相比,老张人依旧是系统最为成熟,最有条理的穿线方式,并且兼顾着极简。

点赞
这些小伙伴都在分享
快来分享吧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