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有羽兄的帖子,看看行家怎么评价林丹的技术
导读:1,太极打法,慢的关键:中场能力,使对方无法使用平球进攻;2,核心与小肌群的力量都非常出色,击球时上半身纹丝不动,手上的技术有坚实的基础,控制主动失误率;3,出色血氧能力,魔鬼体能,哪怕不参加国家队训练,仍有体能教练随身
林丹,就他的技术而言,可模糊分为两个时期,大约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切分点,在此之前,他靠传统的中国科班“快狠准活”的打法取胜,但08年后,观众们慢慢的感觉到林丹的速度反而降低了,到了12年伦敦奥运的时候,林丹几乎算是成功开创了“太极打法”,也即防守****型打法。接下来我们听听行家们的意见:
夏江东:林丹能慢下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强悍的中场拦截能力,不管是突击还是拦吊,在中场覆盖的范围之广,处理球的质量之高,都明显高于其他选手一截。因为中场技术形成了一定的威慑力,跟林丹打的时候,你便不敢贸然推球,你只能放吊挑拉,不敢用平球调动技术,所以对林丹来说,他的速度就可以降下来了,但如果你没有他一样的中场能力的话,他打你,你仍然是要疲于奔命的。
天堂有羽:果然是有专业队训练背景的行家,一句话就说出林丹太极打法的关键点:中场能力。这让我联想到一米九的鲍春来,他在当年被称为“陶菲克星”,陶菲也说,因为鲍春来打球慢,所以他反而不习惯,现在结合林丹的特点想一想,鲍春来也应该是因为身高的原因,在中场这一块有先天的优势,所以有能慢下来的资本。
woven:林丹的慢是相对的,我们所见到的快与慢其实都是看加减速,单看匀速运动的话,其实不大看得出快慢的。就像坐飞机,跑道上面加速的时候你能感觉到快,飞上天后,其实速度也没慢多少,但你就却体验不到快的感觉。所以很多选手不如林丹是因为,他们的技术仍然停留在“跑道加速”的时期,而林丹已经是“天上匀速”,林丹虽然看起来慢,但是他的平均球速仍然有220码左右。
对业余爱好者来说,180码左右的球就已经有压迫感,高于200码的话失误率就会剧增,所以理论来说,林丹如果不放水的话,打出来的每一个球,对我们来说都是致命球。林丹后期只是减少了球场上面的变速移动,但是手上的功夫可一点也没有马虎。
汤仙虎:林丹就是难得的天才,血氧饱和度与亲和力都非常高,所以只要被他拉进第三局,对手往往只能缴械。林丹也有极佳的运气,出道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受过严重的伤,也看不出明显的劳损。
索尼:你很难想象,去战胜一个体能从不下降的人。
老梁:林丹致胜的秘诀:开场的第一个球,与比赛结束的最后一个球,林丹的体能情况几乎一样。
大傻:林丹,后场劈杀能力独步天下。
天堂有羽:观察了一下林丹与李宗伟的后场杀球的慢动作,发现林丹的核心力量群还是明显出色,滞空的时候上半身几乎纹丝不动,所以怪不得后场的劈杀等进攻能力能那么强,而头顶区的被动吊球的精准度也不低,因为有核心力量这底子做坚实的基础。
但李宗伟就稍逊色一点,看得出上半身有明显晃动的迹象,特别是在体能下降的时候,主动失误率马上就上去了。不管是08还是12年奥运会,林丹因为能把主动失误率控制住,所以能够把关键比分咬住,而李宗伟打到瓶颈的时候,就都是以掉链子一样连丢多分,导致分差太大追不回来而输掉的。
老王:核心力量训练算是中国向国际竞技体育学到的一个最有用的训练技术,刘翔刚出道的时候,跨栏慢动作仍然看得出上半身晃动不稳,但后面他的团队加强了核心力量训练后就好很多,后面跑出了12.88的世界记录。林丹比同时代选手出色的除了核心力量,还有出色的小肌**量,比如后场背网下手反抽,抽出让自己队友都想象不到的后场高远球的效果,这招“蝎子摆尾”就是小肌**量爆发的结果。
据说中国很多运动的国家队为了增强队员的核心力量与小肌群,把他们宿舍与球场上面全部的椅子都收起来了,换成瑜珈球,让他们平时要休息都得坐在球上面,因为球是不稳定的,所以他们就算坐着,都要下意识的控制平衡,无意中训练核心力量,而且在不平衡的状态中,核心力量周边的小肌群也能得到训练。林丹在伦敦后几乎有一年没有参加正常的技术训练,但是他仍然几乎二十四小时,贴身带了一位体能教练,连谢杏芳都嫉妒这位教练,说她都没有办法跟林丹共处这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