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王说球》挥拍秘籍之手臂力量(上)

冰王
12月15日 23:37 0 8134

前文说到手腕发力是指小臂肌肉群快速收缩带动手腕动作的过程,甚至还会有部分大臂肌肉参与这个过程,所以手腕发力实际上是指小臂肌肉的做功。

同理,小臂发力其实也是大臂肌群参与的做功,而大臂发力其实是胸肩部肌群参与的做功。

误区:通常大家认为的局部发力(如手腕发力、小臂发力等)是个体本身在发力,容易造成误解
实际上是与发力点相连接的肌肉群在发力,所谓的局部发力仅仅是表现出来的动作,下图为李宗伟在赛前用弹力带的方法强化大臂三头肌,这是小臂动作,大臂肌肉发力。


前文说到关节动作是肌肉群收缩带动的,实际上只说了一半,人体的肌肉基本是在骨骼的两侧生长的(比如大臂内侧是二头肌,外侧是三头肌),当一侧肌肉收缩牵引骨骼时,另一侧肌肉则会被拉伸,就好比橡皮筋被拉开了,这个过程会积蓄弹性势能,当肌肉放松后,弹性被释放弯曲的关节会被自动复原。

理论一:关节弯曲的越多,拉伸的越紧,弹性也就越大

由此就可以得出一个挥拍动作

手腕内旋:手腕先外旋(外展)拉伸旋腕肌群蓄力,旋腕肌群释放弹性并主动收缩完成内旋动作
(注:两个动作是针对不同的挥拍形态而产生的不同方式) 



小臂发力:二头肌收缩完成屈臂动作,并贴紧大臂拉伸三头肌蓄力,三头肌释放弹性并主动收缩完成摆臂动作

大臂发力:背部肌群收缩完成抬臂动作,并尽可能抬高拉伸****肌群蓄力,****肌群释放弹性并主动收缩完成大臂下压动作


理论二:肌肉的发力方向应与运动方向保持一致

这需要复习一下高中物理

力的分解:当你在F方向施加拉力,将会被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向前的推进力A,另一部分是向上的力B,而A的推进力显然要小于 F(A=F*Cos37)。

这样我们得到结论就是,当作用力跟运动方向形成角度,力就会被分散,从表中可以看出,当夹角超过30度后,衰减的幅度就增加了,也就是说作用力保持在30度以内时,损失的力量大概在10%,角度越大损失的力量就越大,60度时已经损失了一半。

(注:挥拍动作的力学理论更为复杂,这里用高中物理来解释比较容易理解)


举几个例子来帮助理解,短跑比赛起跑时身体会尽可能的与地面保持水平以保证最快的启动速度;大力士拉卡车的时候总是尽可能贴近地面向前发力。


所以发力方向要跟运动方向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当你在挥拍时,摆臂的方向应该与击球线路保持一致,才能减少肌肉的力量损失。
 
现在把三个分解动作(理论一)叠加起来并保持在一个运动轴上(理论二)就可以形成一个理论上的摆臂动作: 

第一种动作:转体抬肘,小臂夹紧,手腕外展,大臂下压,向上甩出小臂,内旋手腕利用瞬间爆发力击球。


此动作的力量传递依据为螺旋加速效应,工作方式是通过大臂带动小臂起到加速挥拍的效果,再通过手腕将力量传递给球拍,完成击球,此动作手腕为正内旋。然而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加上临战时外界因素的干扰,实战中就产生了另外2种动作


第二种动作:转体抬肘(肘部略向外),小臂夹紧,手腕外旋,大臂下压,向上甩出小臂(肘部微屈,球拍保持在头顶上方),内旋手腕利用瞬间爆发力击球。


这个动作虽然大臂没有完全伸直,但将小臂和大臂视为一个整体后可以发现,球拍依然保持在运动方向上,同样可以保证力量的有效传递,并且很多人都能体会到这个动作比第一个动作轻松了很多。
 

对比这三种动作,可以看出,前2种动作手腕动作明显不同,对于初学者会比较难受,不利于手腕发力,这也是很多人喜欢一把抓的原因之一。

(注:上图中林丹的握拍还用到的手指发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一把抓,仅作为参考示意)


这种挥拍方式,因为各个关节相对比较放松,不会太难受,也能更好的运用手臂肌肉,当然大臂的角度不能太大,尽量控制在30度以内,这也是大多人采用的方式,当然这种方式拍面会脱离运动轴,不利于击球的稳定性。


第三种动作:转体抬肘,小臂夹紧,手腕外展,身体借助惯性向另一侧倾斜,大臂下压,向上甩出小臂,内旋手腕利用瞬间爆发力击球。 


这个动作虽然身体倾斜了,但是整个发力过程依然保持在一个方向,还能保证大部分的力量有效地传递出去,头顶区被动时经常能看到类似的动作。




正手区同样会出现类似的动作(身体正,击球点向外侧偏移),由于运动方向轴发生了倾斜,对出球的控制会变得更难,所以有些细心的球友会发现正手区反而不好打。


(本文动作为表达理论特意设计,并非真实挥拍过程,请在教练的指导下训练,切勿刻意模仿,未完待续)


点赞
这些小伙伴都在分享
快来分享吧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