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坛这一年,所有的惊喜和苦涩,都是关于热爱本身!

渣红
12月28日 11:56 0 13090

2019年,中国农历的戊戌年,是变革之年。

 过去的一年,羽坛风云变化,如果硬是给它安个关键词,那可能是变数。

 老将谢幕、新人登场、尘封的纪录被屡屡打破、临阵伤退的选手奥运前景陡增变数、国羽破天荒聘请外教、很多看似悬念不大的比赛最终上演了逆风翻盘的好戏......

 印象最深是苏杯一场不太受关注的小组赛——英格兰队以5人参赛3人兼项的阵容与传统劲旅丹麦背水一战,最终3:2艰难取胜。

 当身兼混双和男双的埃利斯在决胜场的决胜局拼到胜利,倒地捂住抽筋的小腿时,感动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用世界羽联御用解说员克拉克女士的话说——Fabulous badminton!

 是的吧,2019年羽坛大小事带来的惊喜和苦涩,关乎成绩,关乎热爱,更关乎羽毛球本身。  

老将凋零,告别青春的羽球记忆

 2019年的羽坛,首先应该是悲情,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不舍。

 最大的不舍和李宗伟有关。  

送君千里,宗有一别。

球迷们内心是五味杂陈的,上演了无数次的“林李大战”终于迎来大结局,传奇谢幕而无冕之王没有完成逆袭的剧本。

 但是,当看到退役后的李宗伟和家人游山玩水时,相信球迷们内心都是欣慰的——这个数十年来“拖着整个国家前行”的“天之骄子”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如今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

 无须多言,在这个时代,能够有李宗伟这样伟大的对手,是林丹更是球迷的荣幸。

 另外的不舍来自印尼混双名将纳西尔。  

流水的国羽,铁打的纳姨。

她一人和中国几代混双大魔王抗衡,从高崚到赵芸蕾,再到后来的陈清晨和如今的黄雅琼。谁曾想到,赵芸蕾的婚变和陈清晨的兼项,意外让职业生涯的纳西尔抓住机会收获了2016年里约奥运和2017年世锦赛两个分量十足的世界冠军。

 没人会去质疑纳西尔的能力,但是残酷的竞技场上,的确时常少不了命运的捉弄,纳西尔孤军奋战却硕果累累,难言幸运与否。在印尼山呼海啸的主场,纳西尔以一场不算漂亮的比赛结束自己数十年的职业生涯,这是属于她的完美中的不完美。

 2019年,我们还饱含不舍地也送走了“血滴子”李雪芮。

                  

千真万确,中国女单“二王一李”的时代真正画上了句号。曾几何时,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王适娴、2011年伦敦世锦赛的王仪涵、2012年伦敦奥运的李雪芮,那是属于中国女单的无上荣光。

 饶是如此,如今谈起她们三人,仍有道不尽的唏嘘:王仪涵一度大杀四方却在奥运决赛黯然摘银,距离大满贯仅仅差一个世锦赛冠军李雪芮三进决赛三度折戟,王适娴效力国家队十年却直到退役都没能站上奥运赛场......

 欣慰的是,当年叱咤羽坛的国羽金花们都在退役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王适娴和谌龙婚姻美满,诞下小龙,王仪涵和未婚夫领证,而李雪芮在军运会站完最后一班岗后也和乔斌订婚,成为羽坛又一对神仙眷侣。               

  其实,坐下来好好盘点,你会发现2019年的羽坛退役名单其实还有很长很长:李炫一、鲁恺、汤金华、于小含、栗原文音、三谷美菜津、福万尚子...他们也许不够上面的几位名气大,但都曾浴血奋战,如流星般照亮一个个深夜看球的瞬间。

 老将不死,只是凋零。一个时代的谢幕,除了告别一些伟大的身影,还有他们身后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百花齐放,纪录存在的意义就是被打破 

2019年,有太多的尘封的纪录被刷新了。

 有些纪录是让人惊喜沸腾的。

 禁赛归来的浪子桃田贤斗以谦卑的劳模的姿态,创下一年11冠的新纪录,胜率高达91%,成为第一位年度收入突破50万美元的羽毛球运动员。

同样续航能力超强的还有他的同胞渡边勇大。他常年双线作战仍保持极高的水准,一次次在后场不知疲倦地跃起杀球,成为唯一一名身兼两项且世界排名均在前十的选手。

   

世锦赛那场耗时126分钟的史诗级女双马拉松也让人记忆犹新,因为它刷新的不仅仅是单场比赛时长,更是世界对中国女双的认知:在耐磨的日本牛皮糖打法面前,杜玥/李茵辉展示出完全不在怕的韧劲。               

 有些纪录代表了这项运动的热血和希望。

 这一厢,“不需要太努力”的亨德拉和阿山在巴塞尔世锦赛上登顶,亨德拉也以35岁高龄成为拿到世锦赛冠军年龄最大的球员。同为奥运冠军、两朝老将,张楠则有点辛酸,搭档着小将还在为第三届奥运的入场券奔波。   

          

另一边,18岁的泰国小将昆拉武特创下了世青赛男单三连冠的纪录,17岁的韩国高中生安冼莹初登成人赛场就挑落了数位世界第一,一鸣惊人。

 国羽年轻小将们也不示弱,在主场凭借三场酣畅淋漓的胜利第11次把CHINA镌刻在了代表羽坛最高集体荣誉的苏迪曼杯,中国混双双子星包办全年大赛冠军,登陆成人赛场不过3年的陈雨菲扛过中国女单的大旗,以“6+1”的辉煌战绩成为“世界一姐”。 

这是一个老将在坚持在享受,新人在追赶在挥汗如雨的时代。

 有些不太受注视的纪录则更值得细品。

 这一年,“收银员”辛德胡成为第一位摘得世锦赛金牌的印度运动员,以50万美金的奖金和500万美金的代言收入跻身福布斯全球女运动员收入排行榜第13,成为名副其实的“富婆”。2018年,她曾杀入前八,那是羽毛球第一次有了和网球比肩的机会。           

    我们也看到,过去的一两年,包括陈炳顺、吴柳莹、奥原希望等在内数十人选择退出了国家队,成为自由人,独行侠张蓓雯因为住不起香港公开赛官方酒店,而只能冒着危险自行走路去比赛场馆参赛。

 这些的数字背后是更为宏大的课题,比如说羽毛球的对女性的赋能、体制对运动员的掣肘,羽毛球的商业化在出口在哪,又要去向何方。

 纪录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它们蕴含着羽毛球这项运动的未来。 

伤兵满营,魔鬼赛程何时休?

 2019也是球员伤病潮最为密集的一年,我们目睹了太多揪心的瞬间。 

前有马林、高昉洁、石宇奇、孙完虎等多人赛中遭遇跟腱和韧带的重大意外,后有安赛龙、斯里坎、戴资颖、郑思维、谌龙、陈炳顺等人都尽显疲态,遭遇不同程度的伤病情况,奥运前景陡增变数。 

       

这一切,不约而同地将指向了世界羽联的魔鬼赛程。

 2019年,世界羽联对世界巡回赛体系进行改革,增加了比赛的场次,要求顶级选手必须在一年52周的时间内约13站的高级别比赛,其中不包括团体大赛、洲际比赛和各个国家的联赛。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事实证明这项改革最终并没有结下善果,包括谌龙、戴资颖等球星都纷纷吐槽,直言“我需要休息”。

 面对质疑,羽联秘书长托马斯-伦德给出的回答有点,“我们非常关注运动员的安全,同时也非常在意能不能借助羽毛球这项运动,给运动员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这需要我们逐渐调整,实现双方的平衡。”

 如果更好的生存条件是以运动员的健康和安全为前提,那意义何在?

 运动员一旦无法陷入伤病,不仅错失比赛,收入下降,而且还要面临庞大医疗费用,如此一来比赛观赏性也就得不到保障,试问又怎么提高收视率和吸引更多的赞助商参与其中?

 于是乎,我们看到,面对的不可理喻的制度机器,运动员只能斗智斗勇:耿直如乔纳坦,穿起了“黑****”表示,为了防止汗水滴地板裁判又不让擦,造成意外受伤;鸡贼如辛德胡,世锦赛夺冠后高挂免战牌,只打大赛,目标直指东京奥运。

作为单项的最高协会,世界羽联这一年收到的质问想必更多:

  •  大谈羽球国际化,为何越来越少国家退出国际大赛举办的竞争,唯独中国成为接盘侠?

  • 口口声声说提高运动员生存条件,却限制球员球衣赞助商不能超过4个?

  • 大赛屡次出现关键分误判是闹哪样?

 2020年,世界羽联,球迷期待着更多走心的回答。

点赞
这些小伙伴都在分享
快来分享吧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