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你认真的拿高清图对比看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到一些不知如何选择手柄粗细而纠结的人。
在此之前,我曾经认为以下“一指宽”的标准,是合适的手柄粗细选择方案:
这个标准不是本人独立发现的,是听一个朋友转述,而他是在某公众号的文章里面得到信息的,出处有请各位有看过的球友补充,同时正在对证这个标准的来源到底是不是汤仙虎这些老前辈。
熊国宝等前辈对证,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理论,所以这个可能是最近一些达人脑洞大开的结论,但是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关于陶菲克的握法,有一个假说:
在研究陶菲克,发现他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先告诉你结论:他可以用小指触肌。
正常人是无名指 触碰 大鱼际肌,我们以后简称 无名触肌。
是因为无名指在正确握拍的时候,刚好与手心在同一环面,
如果按物理学的理论,研究的对象最终会成为一个质点的话,这个质点就是手心,与手心在同一环面,证明发力最简单直接。
不在同一环面也有好处,那就是产生杠杆力,这就是食指,作为人体最灵活的关节,握拍的时候要相对往上扣,太靠下形不成大杠杆。食指上扣后会把中指往上拉一点,所以我们的标准会定成 无名触肌,而不是中指 食指。
而陶菲克,因为小指特别长,长到也可以触肌,所以他可能可以有两种握拍法,正手的握拍-无名触肌,反手的握拍-小指触肌。
小指触肌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陶菲克的反手那么****,在很被动的反手低位,别人只能用拍面点击的方式去打过度球,然后陶菲仍然用拍面抽拉球的方式打出速度与角度都对对方有威胁的球。
因为小指触肌,增加了他发力与拍面的灵活性。
但是经图片对证,这个假说是失败的。百度能找到的高清图不多,下面这两个拍面是翻得比较厉害的,但是仍然可以想象出来,一旦恢复正常的握拍,最先碰到大鱼际肌的,仍然是无名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