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反手握拍方式:
反手握拍是拇指内侧置于拍柄宽面的斜棱上,位置稍高于食指,掌心空、虎口空,中指位于中指位,无名指、小指并拢,形成强有力的底座,这种反手握拍方式更有助于在反手击球中运用到旋转力,并且增加反手击球的角度。反手拇指和食指位置起到控制球路方向的作用,其余四指低于拇指握于相邻宽面,食指、中指、无名指之间均有空隙。无名指和小指紧握拍柄。握拍力度以指尖微微发白为最佳。
详见下图:
图1-6 反手击球前的指形
图1-7 反手的虎口空,大拇指在侧棱边上
图1-8 反手的前三指控制拍面旋转的角度和方向
图1-9 反手击球前后两指反手的底座
图1-10 握拍力度以指尖微微发白为最佳
图1-11 球拍棱名称(A...H)
注:相同棱:A和E,B和F,C和G,D和H
拇指内侧置于拍柄宽面的斜棱D上,其余四指低于拇指握于相邻E宽面。
握拍转换也可以说是握拍演变,是在正反手两个基础的握拍方式之间的变化。包括我们后边要讲的打球的动作架构也一样有这种情况,如被动球以及极被动球也是以主动球的架构为基础进行的位置和幅度的调整。我们说,不同的球,有不同的步伐;不同的球,有不同的手法。也就是说握拍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里我们以下面三种情况为例:大力量大角度击球时的握拍转换、正手网前被动击球时的握拍转换、反手网前被动击球时的握拍转换。当然,不管握拍方式如何变化和转换,在击球动作完成之后,必须将手型“复位”到最基本的握拍方式上来。
1)大力量大角度击球时的握拍转换
一般击球动作要求手指在基本的握拍位置如吊球、网前球处理等。但是,在大力量大角度击球时,如杀球、高远球、抽球等,手指需要做出调整变化,如大拇指离开斜棱,到了大宽面上。
详见下图:
图1-12 正手大力量杀球后的握拍及归零
图1-13 大力量大角度击球时的反手握拍转换及归零。
2)正反手网前被动击球时的握拍转换
手臂动作和正反手网前动作基本一致,只是在握拍方式、身体重心上不一致。当我们遇到在正常情况下手臂和球拍不够长的球时,握拍基本上只靠前三指,把手臂加拍子的长度延伸到了极限,在架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重心降低。详见下图1-14、图1-15和图1-16:
图1-14 正手网前被动击球及击球后身体
图1-15 反手网前被动击球及击球后身体
图1-16握拍归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