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算,带着脑子打羽毛球?

塔蒙
10月07日 07:01 0 14090

这个带着脑子打球的事,对我来说有些吃力,因为我是被动型的思考方式。

比如,练挑球时——

发高远球到对方后场,教练打吊球过来,我在网前挑球到对方后场,多回合反复练习。教练总说我的挑球高度不够,于是我击球时就会更用力一些,但这么一来就很容易挑出界。不是出边线就是出底线。出界的球教练一概不接。我就得重新发球。

“挑球时要用上手腕的力量!”

于是,我就按指令向后引拍——展腕——击球,虽然挑球的质量好了一点儿,但仍不尽人意。

再然后,教练示范挑球,说羽毛球需要打到接近屋顶的高度!

羽毛球馆的标准高度是12米,接近屋顶,就是说你怎么也得打到10米吧!挑球都是下手球,都是俯身向上击球。我站着差不多能打到10米,俯身击球做不到。

于是问教练:我是击球姿势不对,还是手腕力量不足导致的?

“发力方式不对。”

休息的时候,我就反复练习挑球的击球动作。我觉得自己的动作已经没问题了。

教练说:“挑球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是想把球打得更高,还是打得更远?”

“没想什么啊。”

教练笑了,虽然没出声,我却看见他眼睛里写着“呵呵”。

打羽毛球,每一拍都要动脑子;

不想,就意味着你在那儿做无效运动;

不想,就意味着你是机械地重复,不是有效的进攻;

不动脑子打球,不如去跳广场舞!

 

体育运动,也是一种表达。动脑子是表达对竞技的尊重,因为没有哪个对手是不动脑子就可以战胜的。

.

挑球讨论到这个深度,我发现了问题的实质——进攻性——在有些人的遗传基因里是先天存在的;而在另一些人的遗传基因里是不存在的!后面这类人需要后天的训练,长期的训练才能获得那种基本的攻击意识。

我无疑属于后者。

另外,不同职业的人由于行业特点而形成了一定的行为特点,进而形成了一定的思维特性。这种思维是有惯性的。我的思维惯性导致我不会、甚至不知道怎么在打球时用脑子——这个是问题!

业余羽毛球选手,来自不同的职业领域,360行有360种思维特质,很难要求他们像职业运动员那么积极有效地形成攻击意识和攻击效果。

通常,人们所说的羽毛球选手的“童子功”,有一部分就指的这种思维习惯的构建基础。那种来自童年的,有关各种进攻和胜利的基本观念的形成,以及为了胜利进行的所有相关体育行为。

 

至于我呢,

挑球还是要继续练,

让自己固有的思考习惯种加入一些新鲜的、动感的元素,

让体育健身的同时,也营建出一种更立体的思维模式吧。


点赞
这些小伙伴都在分享
快来分享吧
收藏